流感是什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A型)、乙(B型)、丙(C型)、丁(D型)四型。流感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且难以预测,导致每年流行情况都会有所变化。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天至7天,多为2天至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至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天至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周至2周。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症状完全消失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天至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流感主要通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流感每年可导致5%至10%的成人和20%至30%的儿童发病,其中重症病例300万至500万。流感可能有肺炎、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心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
流感怎么预防?
目前,已经进入流感高发季,对于儿童、老年人等易发人群而言,尤其要提前防范,一旦发现症状,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首先要从个人日常防护开始,平时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节,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
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幼儿园、学校应落实晨午检制度,出现集体感染事件时,学校应尽早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建议患儿居家休息,避免其与班级内未感染孩子接触,减少疾病传播。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为降低特殊人群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据介绍,年龄<5岁的儿童(尤其是年龄<2岁儿童),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接种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但如同其他疫苗一样,流感疫苗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接种流感疫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红晕、肿胀、硬结、疼痛、烧灼感等,全身反应有发热、头痛、头晕、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的,并且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极少出现重度反应。
|